囊括四海網囊括四海網

李東生兩會建言:科技製造業融資突圍與AI治理攻防戰

“一個半導體顯示項目的投資動輒超過200億,集成電路項目甚至超過300億,但當前資本市場的融資規則難以匹配這種體量的需求。”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李東生的發言直指中國科技製造業的融資痛點。

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這三個關鍵詞構成了中國科技製造業的產業特性,也決定了其對大額權益性融資的迫切需求。李東生以TCL華星的實踐為例:企業每年產生200多億經營性現金流,但扣除銀行貸款償還、分紅等硬性支出後,剩餘資金難以覆蓋動輒百億的新增投資。他坦言,當前資本市場對科技製造業的融資審批周期長、額度限製嚴,“權益融資幾乎卡在‘天花板’上”。

更大的對比來自全球產業格局。李東生指出,台積電、三星半導體等國際巨頭已通過長期積累形成龐大資產規模,其自身現金流足以支撐擴張計劃;而中國企業的追趕階段仍需依賴外部融資輸血,以半導體顯示產業為例,“至少未來3-5年,再融資仍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為此,李東生提出三點核心建議:

建議監管部門對頭部科技製造企業開放資本市場創新工具,例如專項債、產業基金等,提供更加靈活的融資渠道;適度放寬股權融資限製,針對重大科技產業項目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融資確定性;建立與科技製造業匹配的融資評估標準,避免“一刀切”審核導致大項目卡殼。

生成式AI的爆發式發展讓李東生欣喜於產業效率的提升——TCL華星通過自研“星智大模型”優化生產線,2024年AI應用已直接創造超5億元經濟效益。但另一麵,深度偽造技術的濫用風險成了他今年的重點關切。

“一段偽造的政客演講視頻可能在幾小時內引發社會動蕩,一次仿冒親人聲音的詐騙電話就能摧毀一個家庭。”李東生列舉的極端案例,揭示了AI技術失控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盡管我國已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但他認為當前法規缺乏細化的操作標準和懲罰措施,“比如平台是否必須標注AI生成內容?違規者如何處罰?這些問題亟需明確”。

李東生的AI治理方案直指四方責任鏈:

1.立法強製標識AI內容,要求深度合成服務商對生成內容添加不可篡改標記;

2.建立階梯式懲罰製度,對未履行標識義務的平台按情節處以罰款或吊銷資質;

3.統一技術標識標準,確保不同平台AI內容可溯源;

4.推動國際監管協作,參照中國參與的《巴黎人工智能宣言》,構建全球治理框架。

“外賣騎手月均收入約5000元,但全額繳納社保需支出超1500元,這相當於直接吃掉30%的收入。”李東生用一組對比數據,揭開靈活就業群體社保困境的冰山一角。調研顯示,國內2億靈活就業人員中,僅23%參與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覆蓋率更不足5%。

對此,他提出“降費率+調機製”的破題思路:

將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統籌基金繳費費率從20%下調至10%(企業職工單位繳費比例為16%),減輕個人負擔;允許按月調整繳費檔位,適應收入波動特點;全國統一放開工傷、失業險種參保限製,掃除地域政策差異。

“少繳費總比不繳費好。與其讓社保體係長期空轉,不如用政策杠杆撬動潛在參保意願。”李東生強調,這與政府兜底救助的邏輯一致,“今天的部分減負,將換來未來社會治理成本的降低”。

麵對“全球產業鏈區域化”趨勢,李東生分享了TCL的新打法:將原本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業務總部拆分為五大區域營銷本部,在北美、歐洲等主要市場構建研發-製造-銷售全鏈條能力。“過去在墨西哥建廠隻需考慮成本,現在必須兼顧當地政策、文化甚至地緣政治。”他以TCL波蘭工廠為例,超90%員工本地化,深度融入歐洲產業鏈。

這種“壓強式本土化”策略正在見效:2024年TCL海外營收占比升至58%,帶動國內核心器件出口增長23%。李東生預言:“當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與國際巨頭正麵搶奪份額時,真正的全球化競爭力才算成型。”

赞(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囊括四海網 » 李東生兩會建言:科技製造業融資突圍與AI治理攻防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