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外頻和內存頻率.CPU中外頻是什麽?
cpu外頻和內存頻率.CPU中外頻是什麽? 时间:2025-07-04 15:33:03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CPU外頻,以及cpu外頻和內存頻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CPU 的外頻是什麽,所謂的倍頻是如何實現的
- CPU中外頻是什麽
- CPU的外頻是什麽意思
- cpu外頻是什麽
- CPU的外頻和倍頻是什麽意思?
- 什麽是cpu的內頻與外頻?
Q1:CPU 的外頻是什麽,所謂的倍頻是如何實現的
1、CPU的外頻,通常為係統總線的工作頻率(係統時鍾頻率),CPU與周邊設備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芯片組之間的總線速度。
2、CPU的倍頻,全稱是倍頻係數。
CPU的核心工作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係,這個比值就是倍頻係數,簡稱倍頻。
3、倍頻可使係統總線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
那麽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外頻x倍頻。
也就是倍頻是指CPU和係統總線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主頻也就越高。
一個CPU默認的倍頻隻有一個,主板必須能支持這個倍頻。
因此在選購主板和CPU時必須注意這點,如果兩者不匹配,係統就無法工作。
此外,現在CPU的倍頻很多已經被鎖定,無法修改。
4、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外頻x倍頻。
也就是倍頻是指CPU和係統總線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主頻也就越高。
所以理論上把倍頻調高以後,CPU的主頻就上去了,也就是超頻了
Q2:CPU中外頻是什麽
在早期的電腦中,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等於外頻,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對於目前的計算機係統來說,兩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頻的意義仍然存在,計算機係統中大多數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倍數來實現,這個倍數可以是大於1的,也可以是小於1的。
說到處理器外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主頻,主頻就是CPU的時鍾頻率;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係式:主頻=外頻㗥頻。
在電子技術中,脈衝信號是一個按一定電壓幅度,一定時間間隔連續發出的脈衝信號。我們將第一個脈衝和第二個脈衝之間的時間間隔稱為周期;而將在單位時間(如1秒)內所產生的脈衝個數稱為頻率。頻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環信號包括脈衝信號在單位時間內所出現的脈衝數量多少的計量名稱;頻率的標準計量單位是Hz(赫)。電腦中的係統時鍾就是一個典型的頻率相當精確和穩定的脈衝信號發生器。
電腦係統中為什麽要有時鍾?電腦中是一個複雜數據處理係統,其中CPU處理數據是按照一定的指令進行的,每次執行指令時,CPU內部的運算器、寄存器和控製器等都必須相互配合進行,雖然每次執行的指令長短不一,參與運算的CPU內部單元也不止一個,但由於都能按照統一的時鍾脈衝同步地進行,所以整個係統才能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況且電腦中除CPU外,還有存儲係統和顯示係統等,由於這些分係統運行時也需用特定頻率的時鍾信號用於規範運行,所以在電腦係統中除了CPU主頻和係統時鍾外,還有用於ISA和PCI總線和AGP顯示接口的時鍾,當然這些時鍾的頻率都低於係統時鍾。
單位是MHz(兆赫茲)
外頻與前端總線的區別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芯片間總線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衝信號震蕩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信號在每秒鍾震蕩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CI及其他總線的頻率。之所以前端總線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總線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總線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總線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總線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總線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一個CPU默認的外頻隻有一個,主板必須能支持這個外頻。因此在選購主板和CPU時必須注意這點,如果兩者不匹配,係統就無法工作。此外,現在CPU的倍頻很多已經被鎖定,所以超頻時經常需要超外頻。外頻改變後係統很多其他頻率也會改變,除了CPU主頻外,前端總線頻率、PCI等各種接口頻率,包括硬盤接口的頻率都會改變,都可能造成係統無法正常運行。當然有些主板可以提供鎖定各種接口頻率的。
設置CPU的標準外頻
目前CPU的標準外頻隻有66MHz、100MHz、133MHz這三擋(已有200MHz),雖說目前的新型主板都支持“軟跳線”,也就是通過“BIOS”來設置CPU的外頻,但這種軟跳線一般隻能設置某個區段的非標準外頻(用來超頻),比如說將標準外頻為100MHz的新賽揚超頻到110MHz。而如果要將100MHz外頻的新賽揚超頻到133MHz這樣的標準外頻,那往往得靠跳線才能完成。注意,前麵所說的這些隻是用來簡單說明“外頻跳線”的作用,該跳線最基本的作用是“針對不同外頻的CPU,在主板上正確設置其外頻,使之正常工作”。
Q3:CPU的外頻是什麽意思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說白了,在台式機中,我們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服務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麵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係統的不穩定。
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係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麵的前端總線介紹我們談談兩者的區別。
Q4:cpu外頻是什麽
下麵這個我轉貼一下,覺得把前端總線,外頻,主頻以及他們關係都講清楚了,希望你不要嫌長:
我們知道,電腦有許多配件,配件不同,速度也就不同。在286、386和早期的486電腦裏,CPU的速度不是太高,和內存保持一樣的速度。後來隨著CPU速度的飛速提升,內存由於電氣結構關係,無法象CPU那樣提升很高的速度(就算現在內存達到400、533,但跟CPU的幾個G的速度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於是造成了內存和CPU之間出現了速度差異,這時就提出一個CPU的主頻、倍頻和外頻的概念,外頻顧名思義就是CPU外部的頻率,也就是內存的頻率,CPU以這個頻率來與內存聯係。CPU的主頻就是CPU內部的實際運算速度,主頻肯定是比外頻高的,高一定的倍數,這個數就是倍頻。舉個例子,你從電腦垃圾堆裏揀到一個被拋棄的INTEL 486 CPU,上麵印著486 DX/2 66。這個486的CPU的主頻是66MHZ,DX/2代表是2倍頻的,於是算出CPU的外頻是33MZ,也就是內存的工作頻率,這同時也是前端總線FSB的頻率。因為CPU是通過前端總線來與內存發生聯係的,所以內存的工作頻率(或者說外頻也行)就是前端總線的頻率。剛才這個垃圾堆裏的486 CPU,前端總線的頻率就是33MZ。這樣的前端總線結構一直延續到486之後的奔騰(俗話說的586)、奔騰2、奔騰3,例如一顆奔3 933MHZ的CPU,外頻133,也就是說它的前端總線是133MHZ,內存工作頻率也是133。
到了奔騰4年代,內存和CPU的工作模式發生了改變,前端總線的概念也變得有些複雜。奔騰4 CPU采用了Quad Pumped(4倍並發)技術,該技術可以使係統總線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傳送4次數據,也就是傳輸效率是原來的4倍,相當於用了4條原來的前端總線來和內存發生聯係。在外頻仍然是133MHZ的時候,前端總線的速度增加4倍變成了133X4=533MHZ,當外頻升到200MHZ,前端總線變成800MHZ,所以你會看到533前端總線的P4和800前端總線的P4,就是這樣來的。他們的實際外頻隻有133和200,但由於人們保留了以前老的概念——前端總線就是外頻,所以習慣了這樣的叫法:533外頻的P4和800外頻的P4。其實還是叫533前端總線或533 FSB的P4比較合適。
那內存的情況怎麽樣呢?外頻不完全等於前端總線了,那外頻還等於內存的頻率嗎?內存發展到了DDR,跟原來相比,一個時鍾周期內可以傳送比原來多一倍的數據,DDR就是DOUBLE DATA RATE的縮寫,意思就是雙倍的數據傳輸速率。在133MHZ的外頻下,DDR的傳輸速度是266,外頻提高到200MHZ的時候,DDR的傳輸速度是400,DDR266的內存和DDR400的內存就是這個意思。
再看一下現在外頻、內存頻率、CPU的前端總線的的關係。在以前P3的時候,133的外頻,內存的頻率就是133,CPU的前端總線也是133,三者是一回事。現在P4的CPU,在133的外頻下,前端總線達到了533MHZ,內存頻率是266(DDR266)。問題出現了,前端總線是CPU與內存發生聯係的橋梁,P4這時候的前端總線達到533之高,而內存隻有266的速度,內存比CPU的前端總線慢了一半,理論上CPU有一半時間要等內存傳數據過來才能處理數據,等於內存拖了CPU的後腿。這樣的情況的確存在的,845和848的主板就是這樣。於是提出一個雙通道內存的概念,兩條內存使用兩條通道一起工作,一起提供數據,等於速度又增加一倍,兩條DDR266就有266X2=533的速度,剛好是P4 CPU的前端總線速度,沒有拖後腿的問題。外頻提升到200的時候,CPU前端總線變為800,兩條DDR400內存組成雙通道,內存傳輸速度也是800了。所以要P4發揮好,一定要用雙通道內存,865以上的主板都提供這個功能。但845和848主板就沒有內存雙通道功能了。
剛才說的是INTEL P4的FSB概念,它的對手AMD的CPU有所不同。
舊的462針腳的AMD CPU,采用ev6前端總線,相當於外頻的兩倍,也就是133外頻時,AMD 462腳的CPU的FSB是266,使用DDR266內存和他搭配就剛剛好,如果用兩條DDR266做成雙通道,雖然內存有533的傳輸速度,但對於266的FSB,作用不大,所以雙通道內存對CPU的幫助不明顯。
新的AMD 754/939 64位CPU,內部就集成了內存管理器(以前內存管理器在主板心片裏),所以AMD 64位CPU的前端總線FSB頻率與CPU實際頻率一致。
Q5:CPU的外頻和倍頻是什麽意思?
1、CPU的外頻,通常為係統總線的工作頻率(係統時鍾頻率),CPU與周邊設備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芯片組之間的總線速度。
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絕大部分電腦係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
2、在電子電路中,產生的輸出信號頻率是輸入信號頻率的整數倍稱為倍頻。假設輸入信號頻率為n,則第一個倍頻2n,相應地3n, 4n……等均稱為倍頻。
擴展資料
通常來講,在同係列微處理器,主頻越高就代表計算機的速度也越快,但對於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它就隻能作為一個參數來作參考。
CPU的主頻=外頻㗥頻係數。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係,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蕩的速度。
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強(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總線等各方麵的性能指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外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倍頻
Q6:什麽是cpu的內頻與外頻?
CPU的工作頻率(主頻)包括兩個部分:外頻與倍頻,兩者的乘積就是主頻。所謂外部頻率,指的就是係統總線頻率,
倍頻的全稱是倍頻係數。CPU的主頻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係,這個比值就是倍頻係數,簡稱倍頻。倍頻右以從1.5X一直到10X以上,以0.5為一個間隔單位。外頻與倍頻相乘就是主頻,所以其中任何一項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頻下升。
CPU的主頻就是CPU
的工作頻率,也就是它的速度,單位是MHz。
CPU的外頻是其外部時鍾頻率,由電腦主板提供,單位也是MHz。
CPU的倍頻是主頻為外頻的倍數,故也叫倍頻係數,它是沒有單位的。
CPU的主頻=外頻㗥頻
肯定使6700好啊
關於CPU外頻和cpu外頻和內存頻率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CPU外頻的詳細內容...